隨著汽車越來越多的走入我們的生活,用車養車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隨著近期“機油門”事件的不斷傳播,引發了很多消費者都對“機油液面上升”問題的關注。這一問題的成因是什么?有沒有什么能夠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呢?我們咨詢多方專家,為你帶來獨家愛車養護秘籍。
機油液面上升問題的原理與成因
機油液面上升,一定是其中的機油體積變大了。從原理上講,如果機油加多了,就只能是機油中混入了其它成分。從“機油門”事件的具體情況來看,基本上都是小排量的缸內直噴發動機車型才出現這個情況。像本田CR-V,長安CS75,都是1.5T車型出現此類問題。這就需要從缸內直噴技術原理和小排量發動機的結構特點來詳細的分析問題成因了。
從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工作原理來看,是將燃油直接噴到發動機氣缸內,在汽缸內與空氣形成可燃混合氣,然后進行燃燒推動活塞做功。在燃油噴射的過程中,如果發動機包括氣缸的溫度很低,那么噴射到氣缸內的燃油霧化效果可能達不到理想狀態,從而有一些微小液滴的形式殘留在氣缸內壁,從而不能充分燃燒并最終隨活塞的反復刮動進入機油。如果發動機機油長時間持續處于低溫狀態,進入在機油中的微量汽油不能及時蒸發,并且及時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進入氣缸再燃燒,那存留在機油中的汽油就會不斷積累,最終引起機油液面的上升。
機油液面升高問題,除了是由工作原理所決定,發動機的結構對其也有影響。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噴油嘴一般是側置設計,即噴嘴是從側面將汽油斜著噴入到氣缸內的,由于小排量發動機的缸徑小,斜向噴油就可能會造成噴入的汽油附著在氣缸壁上,即“濕壁”現象,之后被活塞環刮入進機油底殼,與機油混合導致機油液面增高。
從拆車坊等專業汽車媒體做的對比試驗來看,發動機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下并且頻繁短途行駛的情況下,機油液面上升問題較為多發。而且也并不只是本田、長安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多個品牌的缸內直噴發動機在同樣的工作環境和狀態下,也都出現了類似情況。這也能夠印證上分析。
防患于未然的建議
如前所述,由于這是技術原理和發動機結構層面所決定的,并不能徹底避免。那能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避免或者減輕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負責人的廠家會對相應車型進行電子控制單元(ECU)軟件升級和關鍵硬件優化來有效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另一方面,作為用戶在日常用車過程中也可以有意識的做些防患于未然的操作,比如要注意按照要求做好定期的維護保養,同時培養良好的使用習慣,比如盡量避免長期低溫環境下的短途行駛。
眾做周知,經常短距離行駛很難保持車輛的良好運行狀態。在“機油門”事件發生后,據不少長安CS75用戶反映,經常跑跑長途對情況會有較大緩解。通過發動機相對長時間的運轉,讓整車各系統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即使有少量的汽油殘留在機油中,也能夠被蒸發并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進入氣缸再燃燒。這是從使用角度出發的一個便捷有效的預防和改善方案。
最后,有必要進行說明。雖然在極端情況下缸內直噴發動機會出現機油液面上升的情況,但是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優勢仍然很明顯。作為一項新技術,直噴能夠比電噴的燃燒更加充分,燃燒效率提高最多20%,不僅可以大大減少一氧化碳的產生,更加環保,而且因直噴發動機的混合氣濃度比普通電噴發動機的要低,經濟性也隨之提高,會更省油。因此,缸內直噴發動機仍然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此外,還要看廠家對待此類問題的態度,如果能夠像重慶長安一樣進行負責任的實驗分析、升級處理,那消費者完全可以繼續放心選擇。